誘人的中國烤鴨
- 分類:公司動態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0-12-09 14:47
- 訪問量:
誘人的中國烤鴨
- 分類:公司動態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0-12-09 14:47
- 訪問量:
在我們生活中,烤鴨的名氣相信大家都了解,北京的烤鴨"歷史悠久長遠,對于吃貨的想法來說,一家餐廳里面最不能卻的就是我們的北京烤鴨,大老遠就能聞見烤鴨的香氣,靈活的刀工讓肉與骨頭的分離,色澤誘人,肉質綿軟,味道鮮香的一只烤鴨就擺在了面前配上溫柔的白色荷葉餅,口水忍不住的溢出來了,深受廣大人民的熱愛。話不多說,我們來了解一下烤鴨的歷史吧!
烤鴨在我國有多年歷史。中國古代農事巨著《齊民要術》對鴨子從釋名、習性、養殖、育種、烹飪等方方面面做了詳盡的描述,說明在南北朝時期,鴨子已經成為中國人養殖的家禽。同時代虞悰的《食真錄》有關于烤鴨的文獻,書中稱烤鴨為“炙鴨”。
炙鴨怎么做?明代宋詡編撰的《竹嶼山房雜部》中說,“炙鴨,用肥者全體,燎汁烹熟,將熟油沃,架而炙之?!笨梢姽艜r的工藝與今不同,先用油煎,再以熟油浸潤鴨身,最后火烤。以明代的做法溯源更早的南北朝固然未必確鑿,然而工藝的流變是不可否認的。
馳名中外的北京烤鴨源于南京片皮鴨,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后漸成氣候,掛爐和燜爐兩大技術流,也逐步發展?,F如今南京成為中國的嗜鴨之都,一年消費鴨子上億只,南京烤鴨也在北京烤鴨之外獨樹一幟,但在當地,風頭已然被鹽水鴨和醬板鴨搶去。
雖然都是一脈相承的烤鴨子,南京和北京的用料和吃法卻不相同。前者用原產江南一帶的麻鴨,后者則是經由千年前遼金貴族狩獵所得純白野鴨馴化而來。古詩中“汴水東流虎眼紋,清淮曉色鴨頭春”,“遙看漢水鴨頭綠,恰似葡萄初酦醅”,“樹梢淡淡鵝黃染,波面澄澄鴨綠添”的詩句,中華傳統色譜中“鴨頭綠”的顏色,凡此種種都說明,頭頂綠毛的麻鴨在江南較為常見。
從作料上說,一南一北,一燒汁,一蘸醬卷餅的吃法,體現了兩地不同的風味偏好。不過若論起佐餐的醬料,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源遠流長?!渡袝吩?,“若做和羹,爾為鹽梅?!薄抖Y記》有言“膾炙處外,醢醬處內?!鼻罢咄癸@了作料在烹飪中的重要性,后者則說明饗用烤制食品時佐以醬料是古已有之的飲食傳統。至于是略微酸甜的燒汁,還是甜面醬蔥白卷荷葉餅,皆為后世創造。而在唐代,裹著烤鴨肉的這口蘸料則明白無疑地是椒鹽——唐人詩句“蒸豚揾蒜醬,炙鴨點椒鹽”可為證明。
地球上嗜好烤鴨的不獨咱們中國人,浪漫的法蘭西也有一道馳名世界的烤鴨料理——血鴨,而且也是要蘸醬料吃的。
血鴨是法國南部的代表菜式,以魯昂地區的肥鴨作為原料。先將鴨子烤至半熟,取出鴨肝,卸掉鴨胸和鴨腿,余下的鴨腔殼連同其上的肉、骨、皮、內臟,一同放進銀質的榨鴨器,榨出混合著鴨子全身精華的濃汁。再在其中加入鴨肝、黃油、干邑白蘭地等煮成醬汁,配著先前取出的鴨胸肉一起吃,鴨腿則做成另一道菜——油封鴨腿。
以自身汁液配佐食材,把食材本身的價值發揮到極致的同時,保持了整道料理風格上的一致性。國人看來,仿佛“原湯化原食”這一餐桌訓言在大洋彼岸產生了遙遠的回響。
不過更讓我們產生親切感的還不是料理本身,而是這場盛宴的行為藝術部分—衣冠整齊的侍應生在客人面前壓榨鴨骨架,“嘎嘎”聲響伴著血色鴨醬從銀器底部汩汩而出,透過斟滿葡萄酒的高腳杯看去,澆了醬汁的鴨胸肉泛出有質感的光澤。
雖然都是烤鴨子,吃法卻不相同,不同的味道,不同的習慣,吃的時候托薄餅,用筷子挑一點醬夾上一些蔬菜黃瓜絲,卷起來送到胃里,有的人也會配上自己喜歡吃的蘸料,與北京的烤鴨比,南京的比較簡單一些,現烤的鴨子,一刀切下去,鴨肉油汪汪的噴出來,通常切成塊,配上家常飯,外酥里嫩,讓油汁流露出來,整碗米飯都是香噴噴的。肉的香味釋放了出來了,烤鴨的香味就融進飯的味道了,不多說了,快來試試吧。